一、高田堂下村温氏民居
堂下村为石城温氏开基之地,温革,字廷斌,生于1006年,生性宽厚仁义,正直厚道,聪明过人,极喜读书,饱读典籍,至少年时,其善读的名声已响遍乡里四邻。然而,似乎天公并不作美于他,乡试成绩优异的他,在京城开封的考试却屡屡未中。1036年,就在温革第七次京试失败后,冷静思考后的他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遂立志办学。他投以巨资,将当时“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归”,并在野芋窝的柏林丛中建藏书楼“青钱馆”及“柏林讲学堂”,石城境内乃至赣南诸县并衍至闽粤四方学子接踵而来,一个荒僻之地兀然成为声震北宋朝野的文化圣地。许多官宦及读书人不畏山高水长,纷至沓来堂下村,一睹山村书院风采,也借机与温革交流学问,并到他的青钱馆里饱览群书。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物是北宋名儒、人称盱江先生的南城李觏和其高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李觏在《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一文中高度赞扬温革热爱知识传播文明教化乡里改善民风的行为,并亲自为青钱馆撰联:照榻有嫦娥齐问天香消息;登楼无俗客共谈花样文章。曾巩则有感于柏林讲学堂鸿儒往来的情景,赠堂名为“雅儒馆”,并高度赞扬温革“自此遂开首办图书馆讲学堂之先河”。鉴于温革办学的杰出贡献,当朝皇帝宋仁宗恩赐温革为“进士”,册封为“乡贤”。 温革创办柏林讲学堂后,推动了石城学风大振人文蔚起,山城小邑先后涌现了24位进士,温革本人也被后人列为赣南十二乡贤之一。至今,在温氏家庙和温氏宗祠里,“大儒”、“乡贤”、“雅儒堂”等昭示着那段辉煌的匾牌仍高悬着,彰显着温革的不朽和岁月的久远。
二、丰山乡福村村刘氏家庙
福村刘氏子孙在明洪武甲戌年(1394),花巨资建明德祖太祠,占地二十亩,雕龙画凤,是难得一见的古家古迹,特别是由南宋皇帝赵昀亲赐的“天宠世家”,更使刘氏宗祠内涵深厚。石城历史上第十四名进士刘复初是福村刘氏,出生于宋淳佑壬子,号屏峰,七岁能诗文,官至顺元府尹。
三、赣江源镇样和村吴氏宗祠
本建筑称为吴氏宗祠敦睦堂,地理位置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洋和村寨下小组,建筑面积580㎡,迄今为止发展人口500多人。建于1918年,结构为砖木结构,雕刻精美,于2017年邀请专家指导,大兴修缮,现已完好如初,气宇轩昂,基本做到修旧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