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相关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县文广新旅局对全县目前文化场所、设施、管理的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排查,就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体责任情况
为完善基层文化站、服务中心设备管理等,我局共投入资金近百万元(近三年投入资金350万元),主要用于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书籍、书架、报刊架、阅读桌椅、音箱、二胡、笛子等文化器材及相关设备,并建设安装应急广播系统平台等。采取下乡暗访督查、微信抽查等方式检查基层文化服务的开放情况,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免费开放时间及服务内容有明确规定:文化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对外开放时间(中心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农家书屋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0小时),周六周日都需按时开放,有效杜绝“铁将军把门”等现象。同时,严格要求农家书屋借阅制度规范、书刊、文娱器材分类摆放,干净整洁,图书借阅登记及时,借阅归还记录规范、真实。每个文化站设有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文化站的日常开放管理,乡镇文化站长负责指导和进行考核。对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利用情况及活动开展情况,均已纳入对乡镇人民政府的绩效考评中。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县文广新旅局每年组织县图书馆、县灯彩保护发展中心、县电影公司开展“三下乡”(图书、文艺表演、电影)活动,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及全民阅读等活动,已完成送戏下乡38余场、送电影下乡1736场次、送图书下乡1000余本,民间文艺团队演出86余场、配送更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站)文化器材共约200套。同时,每个文化站都成立了文艺团队和灯彩队,定期请专业老师对各村的文艺团队进行专业辅导,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活动,包括节庆活动,灯彩展演,阅读活动、民俗活动和书法美术展览等等。2010年以来,全县安装完成3140套“村村通”设备和13170套“户广通”设备,对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较困难的偏僻户、边缘户实行了全覆盖,并在各乡(镇)和县城设立了售后服务网点,确保了100%的群众都能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截至目前,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覆盖了101个村,覆盖率为77%,预计今年覆盖率达80%。广播电视覆盖已完成91.5%,应急广播覆盖率为42.7%,预计今年覆盖率达50%。
三、资源整合利用情况
按照县委组织的规范化的要求,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的活动场地相对整合,盘活闲置场地,充分利用祠堂、闲置学校等资源实现对服务群众全覆盖。目前县综合文化站大多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合建,和乡镇办公场所分离,设在乡镇人口较集中的圩镇,设有广场、百姓舞台、学习教育室、文化活动室、器乐室、书法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有条件的地方还设有健身室、心理辅导室、茶歇室、孝老食堂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利用各村部旧办公大楼、旧学校等场地进行整合、改造,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服务效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小松镇的桐江村、珠坑乡的塘台村、木兰的木兰村利用祠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松镇的耸江村、丹溪村、屏山的新坊村、赣江源镇的赣江源村利用学校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琴江镇小别村结合宗氏祠堂建立农家书屋;龙岗乡下迳村利用闲置保障房建立农家书屋等。
四、公共文化设施站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改革创新情况
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文化馆初评待公示。目前图书馆根据主管部门的具体部署,扎实开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以县馆为中心、以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为服务延伸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由传统型向开放式、数字型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县拥有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县馆由原来的2000多平米的面积增加到3800平方米,县城3个分馆(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实现通借通还)和6个基层服务点。县图书馆申请了分馆建设经费报告,增加4个乡镇分馆建设(小松镇、珠坑、乡琴江镇、赣江源镇)。全面推动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运行体系,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统筹调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2年底,实现县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并对公众开放。大力提升县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使用率,引进大型文艺院团、公司、社团机构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