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五”机制长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来源:县扶贫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4-22 09:54:03

我县始终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高位推动、上下齐心、建管并重、合力推进,“五美”乡村彰显出独特魅力,设施的完善、环境的变化、颜值的提升,带来了石城对外美誉度和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2020我县分别被评为全省、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

一、坚持系统思维,做到“五个融入”,统筹推进

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中系统谋划,全力推进

一是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来抓,高标准对全县131个村及横江居委会进行规划,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方式,对25户以上的村庄,“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精美社区”三类进行整治提升,目前全县1881个村庄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标准、942个村庄达到生态宜居标准、698个村庄达到精美社区标准。同时,“五净一规范”标准整治庭院53700户、整治率达96%,评选“五美庭院”5700户,达到了以农户整治家庭“小环境”促进村庄人居环境“大治理”的效果。

二是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把它作为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的第一仗来打以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为目标全面抓好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厕所革命,通过以奖代补改造户厕3639个,奖补资金560万元,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建设乡村公厕198座,建有乡村公厕的行政村100,占全县行政村的75.6%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个村获评国家森林村庄,1个公园被列入省级乡村森林公园。

三是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中坚持“精致县城、特色景区、秀美乡村、集群产业”四位一体,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全县24A53A景区周边12个村庄及旅游公路沿线52个村庄,按照乡村旅游标准进行整治提升。同时,立足红色资源,保护红色建筑,修缮红色旧址,打造红色展馆,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为全域旅游增添动力,打造了小松丹溪、赣江源秋溪等8个红色名村。2020我县成功创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融入产业发展工作中坚持产城融合、产村融合从改善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入手,开展三请三回,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大由大手抓饼、德都食品等一大批食品企业的落户投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极大地带动了村集体增收,也促进了白莲果蔬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人气,目前形成“农家乐”型、“采摘游”型、“乡村游”型示范点28个,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融入乡镇建设工作中结合全省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和全市乡镇建设三年行动,行镇村联动、平衡推进通过秀美乡村EPC模式投资2.49亿元5条主要干线11个乡镇95个村庄进行串点连线片整治提升通过1+2+N”模式,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设“一个县级成型示范点、两个县级储备示范点、N个乡镇示范点”,每年打造11个示范点逐年梯次推进,逐步扩点成面。同时,注重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加强农村建房管控和风貌特色保护传承。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五难题”,重点推进

按照“干净整洁有序”总体要求,因县制宜确定了“房屋整齐、院落整洁、道路干净、田园清爽、垃圾入桶、污水入池”六项标准。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乡镇、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精准把脉,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系统治理

一是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解决垃圾乱扔乱倒题。2017开始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2018年全面铺开县、乡、村、组“四级一体”模式,垃圾收、清、运全部由首创环保一家公司负责,县、乡、村、组四级对公司运行情况进行每月考评,80—90按合同条款每月支付农村垃圾治理经费,高于或低于按得分比例分别进行奖励或扣减,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定点投放、日产日清、集中处理已成常态。

二是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解决污水乱排放题。以政府招商方式,引进江西挺进环保公司,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县所有圩镇和85个行政村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覆盖率达68%,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三是推进乡镇公墓建设,解决乱埋乱葬题。全面倡导文明殡葬新风,大力推进乡镇公墓建设,实现了乡镇公墓全覆盖,“三沿六区”迁坟进公墓1万座。2021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60余个村级公墓,实现村级公墓全覆盖,有效解决乱埋乱葬问题

四是“堵疏”并举解决乱堆乱搭问题。逐村逐组逐户开展地毯式“乱象”整治攻坚。按照“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原则,实行乡、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分级分网格加强巡查监督。通过统一规划,政府按80/平方奖补农户建杂物间,让群众农具、杂物有处存放。

五是分区禁养圈养解决畜禽散养题。圩镇全面禁止散养畜禽,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引导农户通过圈养、林区放养、集中养殖等模式实行人畜分离、圈屋分隔,减少养殖粪污。

三、坚持长效理念,健全“五项机制”,常态推进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众参与是前提,整治顽疾是重点,长效管理是关键。

一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分级分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制定一套规范、签订一份承诺书、纳入村规民约、“爱心超市”积分兑换、赣南新妇女运动、卫生评比、“红黑榜”公示、微信群曝光等措施,激励群众主动参与,“门前三包”成为大多数农户的自觉。实行公职人员(含村干部)环境整治处理机制,凡公职人员及直系亲属“门前三包”不到位的,采取通报批评、约谈等措施,起到了较好的震慑和示范效果。

二是坚持多元投入机制。通过省市奖补、县乡配套、村级补助、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今年,又争取债券资金2.1亿元,向国开行贷款8亿元,县本级资金投入2亿元,一共12.1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达1.1亿元,全部投入乡村振兴,用于圩镇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

三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分片包干,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县直主管部门按照“谁牵头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块落实、合力推进。

四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落实“五定包干”长效管护,分三类村庄制定管护标准,确定管护内容,建立政府主导、公司运营、部门监督、群众参与的环境管护运行机制。

五是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将人居环境工作列入年终目标管理考评,并设立单项奖,按参与单位的30%评选先进。县领导经常以暗访调研、临时检查等方式,现场督导。工作调度中,坚持做到每月考评排名通报,每季召开一次现场会,县大督查办、县电视台常态实行单月暗访、双月明查,乡镇每月以流动红旗的方式进行评比排名。做到督查考核倒逼工作推进,保持高压推进态势,实现了乡村环境由“一时美”转向“持久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