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规划计划>专项规划

“十四五”石城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访问量:

石城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也是奋力开启全面建设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新征程的起步期。科学编制并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打造“学在石城”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支撑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如期完成教育事业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圆满收官。

1.党建工作取得新成就成立了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出台《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全县中小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基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党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实现标准化,先后成立了石城中学党委、赣源中学党总支,联合组建了5个民办幼儿园党支部,规范民办学校党组织管理党员队伍建设、组织活动、运行机制、服务群众、工作任务、党建责任落实等方面更加规范化。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了全县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以创建“党建示范学校”“红旗党支部”、争做“师德标兵”“教学能手”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争”活动,深入开展“莲乡最美教育人”评选“红色文化进校园”党员承诺践诺基层党组织“五星创评”等活动扎实推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课集中月”、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落实,开展党员积分预警和综合党性体检,完善学校党建“1+N”结对帮扶机制,重视吸收高知识群体、学科骨干教师入党,每个学校年级组至少有1名党员;农村学校(教学点)、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率达100%,积极打造“三化一争做”和“三进一实践”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持续抓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县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活动,加强对思想教育阵地和新闻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了全面加强教科体系统宣传思想工作方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育人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投入校建资金10.3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32.12万平方米完成小松中心小学、横江中心小学整体迁建和县特殊教育学校、古樟公立幼儿园新建,实施县职业技术学校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石城中学新校区建设先后改扩建石城中学老校区、赣源中学、石城一小、石城三小、高田中心小学、木兰中小学、坝口中小学、丰山中心学、屏山中心小学、大由中心小学、大由初中、珠坑初中龙岗中心小学、长天中小学、洋地中小学、小姑中小学等学校新建塑胶运动场27个,并对55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园校舍维修改造、绿化美化亮化;高田、丰山、小松、琴江、屏山、横江等乡镇公立幼儿园各扩建综合楼一栋,新百伦领跑公立幼儿园、县幼儿园西外园区投入使用,启动县幼儿园本部(家和新城幼儿园)和春天幸福里公立幼儿园建设先后出台《石城县县城教育网点布点规划(20142030)》《石城县2018年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学校办学硬件短板逐步补齐,“城区挤”“农村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城乡校际实现均衡发展

3.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配备更新班班通设备,建设县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智慧校园平台,构建石城教育城域网,实施“专递课堂”、高中信息化攻坚项目,村完小、教学点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便利享受优质资源,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县教局连续年被评为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4.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石城县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办法(试行)》《石城县教育人才激励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推进教师一线从教进一步促进专业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持续抓好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招聘新教师88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4名教师队伍得到有效补充严格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县教师地方奖励性补贴(绩效奖励金)2014年的600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4176.1360万元,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5.深入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创建先后建设34个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作用,推进部门联防群治,强化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常态化整治机制。持续加大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建设经费投入,有效提升了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学校风险防范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第三方调解平台、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引进“3D中小学安全教育云平台”,印发《学生安全手册》强化中小学安全隐患台账管理与应用,切实加强安全教育石城中学、石城实验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成果荣获江西省平安校园建设成果三等奖,2019、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县”。

6.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各类教育统筹协调推进一是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新建古樟公立幼儿园、县幼儿园西外园区、新百伦领跑公立幼儿园等幼儿园,在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增设37所小学附属园目前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较为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大力开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及无证园治理,全县无证园治理到位落实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有力化解了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全县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幼儿学前的三年受教育率达96.1%,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87.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1%,县教科体局获评市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攻坚先进单位。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差距逐渐缩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8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发展省级督导检查和国家评估认定,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集体”。三是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总投资1.2亿元的县职业技术学校扩容工程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县精准脱贫攻坚战十大项目之一2017年1月职业技术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达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不断加强2019年县职业技术学校增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3个专业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县旅发公司、阿里巴巴、江铃集团等省内外4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创业培训工作深入推进2018年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赣州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认定为赣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四是特殊教育生机盎然投资1470万元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使用依托县欣阳特殊儿童培训中心筹设县学前特殊教育发展中心,弥补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空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9%。五是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3%2020年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00大关306人,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目标石城中学获评市第二类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六是民办教育不断规范发展2018年开始,县教科体局联合民政、人社、市等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按照边排查边治理的原则,54所培训机构办理了办学许可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缺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7.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通过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控辍保学、均衡改善办学条件、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措施,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构建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体系,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兑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石城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15年

完成情况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11437

15000

12000

毛入园率(%)

82

90

96.1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37854

40000

37024

巩固率(%)

96

96.5

96.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7192

8800

8800

毛入学率(%)

87.6

92

92.3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事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多方面教育发展优势和条件,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1.区域发展战略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印发实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建设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迫切需要教育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密切呼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2.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教育优化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人口生育政策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预计2025年,总人口将达35万,城区新增学龄人口将达到1左右,城教育尤其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面临更大压力。

3.新时代的改革需要教育创新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只有积极探索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不足诸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有待提高义务教育离优质均衡还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教育适应新高考和育人方式变革的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不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财政投入水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教育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要求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全县教育应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教育工作战略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学在石城”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造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和石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县情,精准发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满足新高考模式下走班选课师资和教室的需求,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保障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4.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6.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主要目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顺利通过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验收,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充;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适应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全县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提升;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

2.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有效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适应社会各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适龄青少年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3.教育引领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对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适应市民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4.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继续保持教育信息化省、市领先地位,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逐步缩小校标、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5.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按照国家、省、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决策部署要求,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建设,抓《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地见效,力促教育督导“长牙齿”。

6.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法规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石城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12000

13000

预期性

公办园占比(%)

50

52

预期性

公办园幼儿数占比(%)

50.1

52

预期性

学前毛入园率(%)

96.1

96.5

预期性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

87.2

9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37024

40000

预期性

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100

预期性

巩固率(%)

96.5

98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12361

13800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4970

6200

毛入学率(%)

92.3

94

职普比(%)

40:60

45:55

特殊教育

在校生规模

144

150

预期性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8.9

99.5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8

14

预期性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90

91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5

预期性

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

全县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

4.15

0.5

三、发展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继续推行党政领导挂点联系学校制度,党政领导定期到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指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夯实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大力发掘储备优秀年轻干部。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党建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入章。继续做好教师队伍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加强对党务工作者培训和激励,提升基层党务干部实操能力继续推行党员全员集中轮训制度,加大对新入职教师的“四史”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继续推行学校党建“1+N”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抓好学校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提升农村学校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开展“亮身份、强党性、作表率”活动,以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以及分管领导、党务干部的直接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进行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健全政治谈话机制不断强化各级学校班子的管理监督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强师生纪律教育,狠抓纪律执行,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建立健全巡视巡察整改落实等工作机制,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国家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方式改革,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为抓手,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育人功能。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双减”作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按照“一体两翼,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推动“双减”工作迅速落地见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开展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以智增智、以体强体、以美化美、以劳育劳,开齐开足思政、体育、艺术课程构建以“达标+特长”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促进学校体育、艺术“一校一品”发展新局面。大力推进体教融合进校园,提升县域青少年健康体质,培养县域体育后备人才。积极申报省级中小学游泳教育试点县,推动中小学校游泳教育的普及和开展。策应市政府对特色体育工作要求,着力打造“一县一品”冰球项目,擦亮“石城冰球城”城市名片,成为中国轮滑冰球运动文化基地和全国校园轮滑冰球运动示范基地。全面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持续深入推进以“红色研学”为主的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实施以体育、艺术、科技、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为内容的校内课后服务,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构建“一个中心,四个融合”德育工作机制,成立学校少工委,与共青团、关工委协同育人。全面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力量,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运动场等场所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凝聚强大合力。加快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理想信念、传统美德、心理健康、环境保护、劳动、文明礼仪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时代新人。

专栏1 红色文化育人工程

讲述一批红色故事,传唱一批经典红色歌曲,选树一批红色教育名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学生讲解员,录制一批红色文化线上优质课程,参加“全省同上一堂红色思政课”活动,开展一系列红色研学实践。

推进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面规范小区配套园建设及管理,不断扩充优化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公办在园幼儿数占比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区、乡镇以上幼儿园全部达到市级示范园以上办园标准,普惠性民办园全部达到县级示范园以上办园标准不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实施游戏化教学,推进科学保教,促进幼小科学衔接补足配齐“两教一保”,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配备专职教研员,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力度,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发挥示范园、中心园等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健全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幼儿园监督管理,全面规范办园行为。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工作,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机制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幼儿园运行保障机制。

专栏2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

不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城区增加温泉小镇幼儿园、城北公立幼儿园、梅福幼儿园、钢琴小镇幼儿园、未来科技城幼儿园等公立幼儿园,乡镇改建小松镇第二公立幼儿园、横江镇第二公立幼儿园、赣江源镇中心公立幼儿园、坝口公立幼儿园等。2025年,全面规范小区配套园建设及管理,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充与优化,公办园在幼儿数占比达到52%,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6.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90%,全县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确保我县2027年顺利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优化城区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区学校网点布局,切实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度,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筹措资金8.6亿元新建一批城区中小学,计划在原轴瓦厂位置新建石城一小城北校区,在琴江镇睦富村(森林温泉小镇异地迁建点北侧)新建东城中小学2023年8月完成建设在钢琴小镇附近规划新建城南中小学,在温坊片区规划新建温坊中小学,结合棚改扩建或迁建石城二小,2022年启动,2024年8月完成建设。适时启动城西中学、梅福中小学、火车站中小学等中小学建设(暂定名),力争2025年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将琴江中心小学更名为石城六小,将原石城二小古樟校区设立为琴江中心小学,为城区小学阶段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奠定基础待石城一小城北校区建成后,择机启动建立城区小学阶段集团化办学模式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专栏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十四五”期间新建石城一小城北校区、东城中小学城南中小学、温坊中小学,结合棚改扩建或迁建石城二小,在琴江中心小学校内新建一栋教学楼,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优化学校划片招生区域、配齐配足师资,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25年,全县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98%,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零,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3.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石城中学新校区建设,根据石城二中与赣源中学初中部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模式情况,择机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适度收缩高一年级招生计划,使两所高中学校校额控制在4000人以内,消除高中阶段“大校额”问题。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稳妥推进新高考改革和选课走班制度,力争高考成绩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4.抓好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到202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四)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县职业技术学校申报普通中专学校,紧紧围绕县鞋服首位产业,做强做优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新增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设备,不断增加学生实操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县职业技术学校对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推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推进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位配比大体相当落实中职新课标新课程,加大基础课程教师配备力度。探索长学制贯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中职学校与专科高职学校“3+2”分段培养试点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横向融通深化职普融通,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通、互认学习成果;探索普通高中理论课程加技术类课程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县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加快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五)推动终身教育创新发展

完善机制,扩充资源,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加快建设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1.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供给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创新,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机制,建立完善终身学习监测评价机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终身教育决策服务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2.推进终身教育资源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多方参与、多种形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共享力度,推进在线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大相关专业建设和在线教育人才培养力度。

(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内容,将理想信念放在师德教育首位,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恪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典型宣传,强化师德考评,将师德考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提升教师培养培训水平。逐年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互补的培训模式,坚持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形成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教学名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到2025年,培养特级教师1—2人,省市级名师20人,省市级名校长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人。

3.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县外在编在岗教师引进等方式,拓宽中小学教师补充渠道,化解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推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全县急需的紧缺学科教师,实行精准引进逐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到县任教。大力开展城区和乡村教师交流,落实城区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制度,完善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限等制度,逐步实现城区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积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按政策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教育人才激励政策通过实行优质人才奖励、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给予人才求职交通住宿补贴、落实教育人才住房保障、发放教学“名师”津贴和“名师”工作室经费、建立外出学习提升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教育优质人才引进、培养、提升渠道,引导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5.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县教科体局主管的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县情实际,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保障

专栏4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教学名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到2025年,培养特级教师1—2人,省市级名师20人,省市级名校长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人。

(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推进教育新基建,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在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设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城域网ipv4至ipv6升级改造及扩容提速工程;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班班通”“专递课堂”和“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网络环境及可管可控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建立与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到2025年,基本实现智慧(数字)校园建设覆盖乡镇以上学校。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和资源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推动名师资源、特色资源、生成性资源共建共享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石城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基本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特色数字资源;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动教学应用、学习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与全体师生的有效联结。到2025年,网络空间覆盖全体师生,实现“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个人创造并共享学习资源的场所。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推进赣教云教学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挖掘与拓展赣教云教学通功能;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智工程,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推进“智慧作业”深度应用;推进5G、AI、VR/AR等新技术应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4.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强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素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学科带头人,发挥“名师骨干”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继续推行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素质过硬、人员稳定的技术保障队伍,引领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推动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师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专栏5智慧教育融合共享工程

在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设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城域网ipv4至ipv6升级改造及扩容提速工程;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班班通”“专递课堂”和“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网络环境及可管可控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建立与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到2025年,智慧(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中小学校(含村小)。

(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中小学按规定课程开出率达100%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片区教研协同机制等综合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强化学校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施片区教研,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力争三年内进入市教育教学质量第一方阵。

2.加强教研专业指导。充实教研队伍,实现全科专兼职教研员全覆盖,增强教研软实力,打响石城教研品牌。打造名优教师,加深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区域的联系,通过与深圳市罗湖区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活动,引领我县名师工作室建设,打造一批名优教师,引领学科发展。加大对乡镇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坚持每周一视导,每校一教研员挂点,组建校际联盟,助力薄弱学校同步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3.培育新时代特色人才。全面修复教育生态,加快“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通过校外培训治理、校内特色延时服务开展,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人才。积极转变评价方式。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估,探索增值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过程与评价一体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九)构建学生资助长效机制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城乡困难学生的关心关爱力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提升资助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深化资助育人,坚持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建立学生资助管理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适应需求,立足长远,坚持统筹协调,稳妥推进教育改革, 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1.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扎实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坚持破立并举,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着力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按照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同评价对象,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分层分类教育评价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坚持科学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潜心育人、社会科学选人用人。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加强教育评价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合作,完善教育评价结果运用。加大政策宣传,合理引导预期,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选人用人观。

2.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体育分值,探索美育考核办法,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贯彻落实《江西省深化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我县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推进新一轮标准化考点和考试招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考试实施及运行保障条件。完善赣源中学标准化考点建设,引进第三方进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项目测试,实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化,促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化、透明化。

3.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依法依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扶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落实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开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行为,在校生规模占比逐年递减。加大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力度,规范举办者变更审批流程。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网格化管理“6对1(片区)”模式的“包保”责任制。并严格落实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年检等监管制度,促进校外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经营

4.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理顺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加强教育督导力量,构建督政、督学、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新体系,确保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健全督导工作规程,落实督导条件保障,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建立健全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制度抓好《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的落实,推进教育督导法治建设,制定教育督导地方性法规。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督学提升督导人员履职能力,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分级分类培训。

(十一)提高教育治理和保障水平

加强教育领域“放管服”,增强学校依法治校能力,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提升教育治理和保障水平。

1.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普法工作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强化审批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对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等事项厘清管理部门监管事权,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机制,依托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创新质量评价和监管方式推进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决策与执行机制。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强化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推进建设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增强民主管理完善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健全未成年学生学校保护机制。

2.健全帮扶关爱体系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乡村困难学生的关心关爱,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全面提升资助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稳步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健全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

3.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落实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幼儿园收费标准,优化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建立覆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强化责任约束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资金重点向可统计、能评估、出效益、促发展的项目倾斜。坚持勤俭节约办教育,落实学校设计规范,严禁超标准建豪华学校。健全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财政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确保教育经费安全、规范、高效。

4.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纳入教育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做好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加强学生防溺水、食品、交通、消防、禁毒、反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教育,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完100校园封闭管理100专职保安配备、100视频监控和一键式报警装置与公安机关联网运用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新型警力护校园行动”,全面推进校园安防“四个一”工程建设,严密防范外来人员携带违禁物品进入校园,及时预警校园门口及周边安全隐患,第一时间稳妥处置,有力防范涉校安全案(事)件发生。加强中小学应急教育,完善突发情况日常演练和应对机制,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推进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坚决防止发生群体性、个人极端事件和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公共事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导向,及时有效对接国家省、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布局,对接全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高效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抓好组织实施鼓励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地推动规划贯彻落实。

(三)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时了解教育发展的状况和信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深厚氛围,推动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