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由韧皮部杆菌引起,是柑橘生产中危害最大的毁灭性病害,号称柑橘“头号杀手”,被列为国家植物检疫性病害。
柑橘树感染黄龙病后,树势变弱,产量剧降或绝产。在果园病树清除不到位、柑橘木虱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发病后2-3年果园将毁灭。

柑橘黄龙病危害后期病树和果园
柑橘黄龙病田间症状复杂,有叶片斑驳黄化、黄梢、缺素症、红鼻果、青果、软果等,其中叶片斑驳黄化、黄梢、红鼻果是最典型的症状。
查看叶片是否存在斑驳黄化症状,即叶片生长转绿后,从叶片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扩散呈黄绿相间不对称的斑驳,以叶片基部与下部边缘的黄化明显。危害后期新梢叶片还伴随缺锌、缺锰等综合缺素症。

叶片斑驳黄化查看树冠顶部是否出现黄梢,即枝条新梢黄化(叶片不能转绿),以夏、秋梢居多。

查看果实是否出现“红鼻果”症状,即感病果实在成熟期果蒂先红,其余部分不能转色;有的表现为青果、软果、畸形果,柚类、柠檬类“红鼻果”症状不明显。

柑橘黄龙病在果园主要通过柑橘木虱传播。柑橘木虱有成虫、卵、若虫三种虫态,通常在柑橘嫩梢上取食和产卵,没有嫩芽不产卵。

此外,柑橘黄龙病还可通过带病苗木、接穗传播,土壤、水、劳动工具(枝剪、嫁接刀等)不传播该病。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目前公认的最有效防控措施是砍病树、防木虱、种健康苗木(俗称“三板斧”)。果农自主常态化普查病树,发现病树及时清理。重点抓住秋冬季节(9-12月)普查清理,砍病树前先喷药杀灭柑橘木虱,砍树后采取“五步法”规范处理树蔸,防止树蔸萌芽,有效减少传染源。(1)查虫情。定期监测调查果园柑橘木虱发生情况,掌握柑橘木虱发生动态,根据虫情适时防治。(2)准用药。重点抓住冬季、早春清园和夏梢、秋梢、晚秋梢萌发期“五个关键期”采用高效药剂精准防治,其中冬季、早春各防治1次,夏梢、秋梢、晚秋梢萌发期各防治2-3次(嫩芽0.5cm时喷第1次药,7天后喷第2次药,抽梢不整齐的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全年喷药防治共8-11次。建议选择两种农药(单剂)搭配使用,搭配原则为:触杀+内吸、速效+持效、杀虫+杀卵。药剂可选择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烯啶虫胺、唑虫酰胺、吡虫啉、三唑磷、丙溴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丙醚、螺虫乙酯等。注意轮换交替使用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3)重联防。以村、基地、坑口为单元,推荐1名有经验、懂技术、有责任心和公益心的果农为“中心户长”,组织本区域内果农在关键时期统一施药防治柑橘木虱。(4)抹(控)梢。成年结果树尽量抹除夏梢、晚秋梢和零星嫩梢,同时加强肥水管理,统一整齐放梢,恶化柑橘木虱食物链,降低果园柑橘木虱发生世代和发生量。(5)建屏障。充分利用果园地形地貌,在果园周边种植防护隔离树,隔离树以杉树为主,可开沟施有机肥后种植2-3行,结合山顶戴帽,营造生态隔离屏障,阻隔木虱迁移传播。

种植经产地检疫合格的健康种苗,严禁外地调入不安全种苗和繁殖材料,从源头有效控制黄龙病的传入与传播。推广网棚假植1.5-2年大苗上山种植,有效规避小苗抽梢次数多、易感染黄龙病的风险。
网棚假植安全大苗
来源:赣州市果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