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县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县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第8号提案的答复

访问量:

法制社团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当前,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县营商环境,既是对标落实省委双“一号工程”的具体体现,又是解决全县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新时代追赶超越的迫切要求。石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点定位、科学谋划,体制机制向“更优”完善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4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小组,形成统筹推进、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今年以来先后6次组织召开了全县双“一号工程”推进会、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和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营商环境工作。二是坚持建章立制。按照一项任务指标、一个工作方案、一套落实机制的要求,研究制定了《石城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2022年石城县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实施方案》《2022年石城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营商环境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建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每两月一调度、分管领导每月一调度、县营商办常态化调度的协调机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三是坚持考核督导。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了县高质量发展考评和县直单位绩效考核,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健全督查制度,由县纪委监委、县营商办组建督查专班,不定期深入相关单位,对各级决策部署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推动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高标改革、强力攻坚,政务效能向“更优”递进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重点改革任务集中攻坚。大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同步开展施工图审查改革,推行中低风险项目“豁免审批”,县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中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分别由 106、60、48 个工作日压缩至 75、45、30个工作日。目前,已办理项目赋码(备案)26件,用地规划许可证7件,招标事项核准、施工许可证各5件,民工工资保障金缴纳书3件,人防水保等并联审批、环评、工程规划许可证、联合竣工验收备案各1件。加快推进惠企政策兑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改革,设立了“惠企政策兑现专窗”和1000万惠企“资金池”,首批上线政策31项,其中“免申即享”政策17项、“即申即享”政策4项、“承诺兑现”政策10项。2022年以来,共受理208家企业惠企政策奖补申报,累计兑付惠企资金639.4万元。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挂牌运行,推动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深度整合,有效破解“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推动政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11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和智能审批,59个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加快“市县同权”改革,设立了“市县同权”专窗,实行专人负责制,承接上级直接下放事项10项、实质性审核权事项45项、窗口服务前移事项53项。推进“全市通办”改革,梳理公布了“全市通办”事项102项。有序推行“一照通办”改革,实现企业开办设立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累计公布五批次“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清单1103项,占比96.47%。扎实推进乡(镇)综合便民中心标准化建设,制定印发《石城县推进乡镇(城市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推进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规范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打造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城市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延伸,上下联动、纵横协同、运行高效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基层审批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实诚办”政务服务“一组四办”工作机制,围绕提升项目及企业服务效能,探索设立“实诚办”政务服务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审批“帮您办”,建立帮办队伍,优化审批服务;项目推进“石速办”,加快项目生成和实施进度;企业服务“联席办”,推行“八个一”挂点服务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政策兑现“一窗办”,实行“免审即享、即申即享”,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全覆盖、精准化服务打响“实诚办”品牌。

三、协同多元治理,营商环境向“更优”呈现

(一)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完善市场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起一季度检查任务9起,其中跨部门联合检查1次,破解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快构建新型信用体系监管机制,强化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治理及信用承诺及履约信息的归集公示,减少严重违法失信问题,累计采集信用数据 436万条;创新监管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监管”模式,上线平台监管事项829项,实现“照单监管”,不断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优化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查处仿冒混淆案件1起;持续降本减费,研究提出了我县落实省、市《降本增效促进市场主体发展若干政策措施》37条细化措施并完成第一次调度,1-3月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1.3亿元,其中减免税费1.2185亿元,降低融资成本219万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61.23万元,降低用地成本359.2万元,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负138.64万元,降低工伤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负25.8万元,失业保险为企业减负45.61万元。

(二)法治环境更加平等保护。深入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提升简易程序、速裁程序适用率。一季度,处理民商事(合同类)案件167件,其中简易程序适用157件,占比达94%。探索推行涉企行政执法改革,建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积极推进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正在梳理首批轻微违法不罚”“初次违法不罚”清单,1-3月免予处罚案件1件,减轻处罚案件16件。搭建“1+4+N”解纷平台,积极构建“法院+商会”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拓展涉民营企业纠纷化解渠道。建立了政企圆桌会议、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等制度,开通 12345 热线“营商环境”专区,着力解决了一批营商环境领域节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已帮助企业化解在融资、招工、办证、用水、用电疫情防控等各方面378个难题12345热线受理工单879件,回复率100%,满意率97.18%。

    (三)要素环境更加优质充足。强化融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县金盛源融资担保公司、县城投集团还贷周转金等作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担保、资金过桥等难题,截止2月末,累计发放转贷资金10.47亿元,帮扶企业104家。强化用工服务保障。多措并举服务企业招工,先后开展网络直播招聘会8场,举办线下春季招聘会三期,组织专业队伍远赴云南、贵州等地招工。截至目前,新招入园务工3265人,其中园区流出818人,园区净增务工人员2447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总数达14962人,服务重点企业用工11047人,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强化入企精准帮扶。实行一个企业(项目)由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名优秀后备干部、一家金融机构、一名专业人才(一个项目审批队伍)、一个服务监督队伍挂点帮扶一抓到底的“八个一”帮扶模式,落实精准扶企圆桌会议机制,贯通政银企联动渠道,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全要素、全周期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