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县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划总结

瞄准一流“坐标系” 拿出一流“硬举措”全力打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石城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访问量:

今年以来,石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落实落细“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目标要求,坚持政策引导、改革推动、资源整合、法治赋能“四力齐驱”,形成了市场主体活力竞相释放、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工业投资增速列全市第1位;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737万户;引进了全县首个破百亿项目石城县浙商鞋服产业园项目;连续8年获评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连续11年获评全省信访“三无”县,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实诚办、办成事”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制度先行,政策引导“添动力”,打造综合最优的发展环境

强化制度、政策供给,凝聚起推动“一号改革工程”强大合力。一是组织体系高位推进。按照“2+5+14”模式,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整合力量、统筹调度、分类协调、加强督办、强化考核”5条工作原则,设立了14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小组,形成了整体推进、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二是利好政策高频出台。按照一项任务指标、一个工作方案、一套落实机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对标提升、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系列指导性文件,营商环境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出台实施县降本增效38条、助企纾困37条及稳经济36条系列政策措施,持续降低企业税费、融资等成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3亿元,“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减负前行。三是帮扶举措高效落实。健全政企沟通互动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会,全面落实“八个一”挂点帮扶制度,103户重点企业和25个重大项目实现联系帮扶全覆盖,破解融资、用地、办证、招工、物流等企业诉求150余件。

(二)坚持改革破题,数字引擎“提效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专项行动,2021年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今年165项改革清单稳步推进,办事时间、环节、材料、费用持续减少。一是“服务质效”做加法。大力实施“一门、一窗、一次”改革,启用新市民服务中心,设置通用综合窗口52个,纳入办理事项672 项,96.47%以上事项“一次办”,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村级便民代办点覆盖率达100%。延时错时预约服务全面推广,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4600余次,打通了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简政放权”做减法。扎实开展“四减一优化”专项行动,累计减环节96个、减材料132个、减时限43.5天。“市县同权”改革加快推进,累计办理“市县同权”事项2352件,完成二次划转集中行政审批事项79项。大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同步开展施工图审查改革,推行中低风险项目“豁免审批”,项目审批时长压缩29%,减少图审13件,为企业减负13.5万元。企业服务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化,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压减至3个、1个工作日,用水用气报装精简至3个工作日内。三是“数字赋能”做乘法。“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实现225个高频事项“跨域通办”、319个政服事项“全程网办”。“一照通办”改革有序推行,实现13个部门42个涉企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惠企政策集中兑现改革成效初显,今年累计为319家企业兑付惠企资金1378.5627万元。推进“赣服通”石城分厅迭代升级,上线551项本地服务,分厅注册人数超23.5万人(全市第三)。“赣政通”用户激活率达96.49%。

(三)坚持放管并重,资源整合“激活力”,打造开放开明的市场环境

深化市场化改革,市场活力充分涌动。一是破除“进”的门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两项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办企业实现“0.5天”零成本办结,推开第一批59项“证照分离”,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上半年,市场主体增长5.15%。二是优化“管”的方式。全面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完善 “互联网+监管”与双随机平台事项对接,全县29行政执法单位全面建立“一单两库”,随机抽查事项416项,监管对象15582个,事项认领率达100%。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乱象,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累计清理涉及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15件,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7件,罚没金额13.3万元。三是夯实“保”的支撑。统筹整合创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支撑。创新动能加速集聚,今年成功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11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通过市级审核;佰盈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42件。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研究推出与工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相匹配的“政银担”“鞋服产业贷”,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至7月末,全县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49个BP,节约企业融资成本1446万余元;引导县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权质押融资250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人才引进持续加力,今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645人,其中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人。招大引强成效显著,更多优质项目、优秀企业纷纷落地石城,上半年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约210亿元。

(四)坚持宽严并济,法治赋能“强定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加快法治化建设步伐,致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诚信环境。一是提升执法温度。全面推行柔性执法,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建立了首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人力社保等领域272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上半年免罚清单案件3327件。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落实园区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二是加快司法速度。推广繁简分流速裁快审机制,实行民商事案件全流程管理,速裁快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限分别压缩至17.32天、25.6天,有效缩短审判执行时限,提高司法质效。建立了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诉讼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的诉讼环境。今年以来,妥善化解涉企案件113件,受理网上立案356件。三是加大整治力度。深入开展营商环境领域专项治理行动,今年全县共受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2件,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174万元;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共查出问题 30个;征集招投标领域问题线索5个,已移交公安、纪检部门1个。创新监督方式,畅通投诉渠道,在全县设立了15家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该做法在中央、省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首批聘请了10名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以“硬监督”提升全县营商环境“软实力”。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持续推进“一张网络提效能”

为解决传统踏勘费时费力问题,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以远程视频连线方式代替传统人员现场踏勘的“云踏勘”评审服务,通过一次性告知、智慧“云踏勘”的模式实现了“不见面”评审和5分钟完成现场勘验,真正做到“即审即批”。目前已办理云踏勘审批事项60余件,平均审批时间压减40%,审批成本下降56.92%。该经验做法在学习强国、赣南日报、《江西改革动态》等媒体刊发。

(二)大力推行“一个平台降成本”

依托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资30余万元率先在全市建成“不见面+异地评标”系统,将开标会从现场搬到网上,实现开标由线下“面对面”到网上“键对键”的转变;全面推行银行保函等非现金形式保证金,减少企业现金流动,切实降低投标企业负担。上半年累计减少5762家企业15.5亿元现金流动。此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三)长效落实“一套机制优服务”

围绕提升项目及企业服务效能,建立“实诚办”政务服务“一组四办”工作机制。即,设立“实诚办”政务服务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审批“帮您办”、项目推进“石速办”、企业服务“联席办”、政策兑现“一窗办”,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服务。上半年,新签约项目投资额突破200亿元;24个大会战项目完成年度投资92.23%,超序时进度42.23个百分点,列全市第1位。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离省委、市委要求和企业群众期盼,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审批效率、执法监管、服务水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不同领域仍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要求,持续对标先进一流,深化改革攻坚,全力推进“一号改革工程”,力争以一批重点指标“点”的突破带动相关领域工作“线”的改善,推动全县营商环境“面”的提升。一是聚焦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对标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全力推进14个指标165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推动落后指标补短提升、中游指标提档升位、靠前指标进位争先,促进营商环境整体大提升。二是聚焦专项治理,强监督、优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领域四大专项治理行动,全力抓好“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的协调解决,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净化营商环境。三是聚焦政策落实,再加力、解难题。持续做好降本增效、助企纾困等惠企政策的宣传、解读、兑现工作,大力推广“免审即享”“即审即享”,真金白银赋能企业长远发展。

相关文章: